张其金:《易经》的深邃内涵和人生智慧
2023-10-15 16:02
《易经》是我国一部最古老而深邃的经典,据说是由伏羲的言论加以总结与修改概括而来(同时产生了《易经》八卦图),是华夏五千年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在古代是帝王之学,政治家、军事家、商家的必修之术。
《易经》,作为中国古老文化中的瑰宝,《易经》的魅力不仅在于它的神秘和博大,更在于它所包含的深刻哲理和人生智慧,所以被后人推崇为群经之首,中国文化的总源。
从本质上来讲,《易经》是一本关于“卜筮”之书算命阴阳基础知识书籍推荐,一直以来都是人们研究和探讨的焦点,被誉为最古老而又深邃的卜筮之书。
何为卜筮?卜筮就是对未来事态的发展进行预测。而《易经》就是古人总结这些预测的规律、理论和法则的书,并且是我国古代预测学中的一部最古老而又深邃的经典。
张其金说:“《易经》对于卜筮只是一种表象,其本质在于教导人们如何顺应自然、和谐处事。通过卜筮,我们可以了解未来的趋势和发展方向,从而更好地规划自己的行动。但这并不是《易经》的全部,它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启示我们如何在生活中实现平衡与和谐。”
张其金为我们揭示了《易经》的深邃内涵和人生智慧。通过张其金的深入剖析,我们不仅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学习《易经》,更可以从中汲取到宝贵的人生经验和智慧。
在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中,让我们一起跟随张其金的脚步,领略《易经》的魅力,感受古老智慧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深远影响。
张其金为我们指出:中国早期社会由于生产力低下,科学不发达,先民们对于自然现象、社会现象,以及人自身的生理现象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因而产生了对神的崇拜,认为在事物背后有一个至高无上的神的存在,支配着世间一切。
当人们屡遭天灾人祸,就萌发出借助神意预知突如其来的横祸和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后果的欲望,以达到趋利避害。在长期的实践中发明了种种沟通人神的预测方法,其中最能体现神意的《易经》就是在这种条件下产生的。
“易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又为新道家列为“三玄”之冠,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维模式、价值取向等哲学品格。
汉武帝“独尊儒术”,《易经》被尊为六经之首。汉代被称为经学时代,“经学”高于一切学术。中国历代图书分类是:经、史、子、集四大类,经列于首。《周易》为“六经”之首,自然也就是群书之首,即中国的第一部典籍,影响极大。
历代学术思想发展之契机亦多建基于“《易经》”,两汉经学自不待言,魏晋“新道家”谈玄,亦将其列为“三玄”之一。若无《易经》之启发,“北宋五子”的学问几乎不能成立。
《周易》不仅对中国哲学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且对各个学科发展都发生了作用。《四库全书总目·经部易类小序》中说:“又《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音员学、算术,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而好异者又援以入《易》,故《易》说愈繁。”
正如国学大师、新儒家开山祖师熊十力所言:“中国一切学术思想,其根源都在《大易》,此是智慧的大宝藏。”
为了探索这个智慧的大宝藏,今天,我就带领大家深入去了解《易经》,探讨张其金是如何理解这一古老学问的。
张其金从十九岁学习《易经》以来,经过数十年的深耕精读,博览易学,他可谓是一位研究《易经》多年的专家,他的学术造诣深厚,对《易经》有着独特的见解。在他看来,《易经》是一部包罗万象的学问,涵盖了宇宙、自然、社会、人文等各个领域。他对《易经》的研究不仅仅是对古老经典的解读,更是一种对人类智慧的探索和追求。他的研究方法独特,见解独到,引起了广大读者的共鸣和关注。他的作品不仅受到学术界的认可,也受到了广大读者的喜爱。他说:“通过研究《易经》,我们可以从中汲取无尽的智慧,指导我们的生活和事业。《易经》之所以被称为经典,并非完全由于它神奇的卜筮功能,而是它具有极其深奥的哲理。”
张其金在这里所表达的意思其实是说:《易经》也是一部哲学著作算命阴阳基础知识书籍推荐,他具有人类的初期哲学观。因为当时的经济基础和科学基础,人类的科学分类还很笼统,只能靠浅显的感性知识和灵感思维,来对周围的事物加以概括。所以他是人类初期时代的智慧结晶,并没有听起来那么神秘,也并不是一部不可卒读的天书。
张其金强调,《易经》的最核心思想是“变化”和“不变”。世间万物都在不断变化之中,但《易经》告诉我们,在这些变化背后,存在着一些不变的规律。通过掌握这些规律,我们可以预测未来的走势,做出正确的决策。这种“以不变应万变”的思想,对于我们应对复杂多变的世界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
另外,《易经》是我国古代用来占卜的书籍,俗称《周易》,所以《易经》一般又被称为《周易》。《左传》中已有《周易》的记载,如《左传·襄公九年》:“姜曰:‘死,《周易》曰:‘隋,元亨利贞。 ……’”《左传·昭公七年》:“孔承子以《周易》推演。 ”这些都说明《易经》最迟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目前学界对《易经》成书年代尚有争论,但西周初期为普遍接受。
关于《周易》的“周”字,历来有很多种说法:
1.有人认为:“周”是“易道周普无所不备”的意思。因为易以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笼罩万事万物,所以卦爻的含义,自然是周延普遍的。
2.有人认为:《周易》是指周朝。周朝为一般人所接受,因为很多人都认为《周易》的“周”字就是朝代的名称。
而《周易》的“易”字解释则更多,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
1.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易者,日月也。”、“日月为易,刚柔相当。”
2.“变者一字,日月而阴阳。” “变化者为日月”。
3.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
4.“懿,鸟之象。
5.蜥蜴变化为易。“易,即蜴。蜥蜴因坏境而改变自身颜色,曰之易,取其变化之义。”
6.“易是蜥蜴,蜥蜴因环境而变色,日久则变。”
7.化繁就简则为易。《简易道德经》:“简则简,易则易。简则简之易,易则易之简,万物皆在一简一易中矣。”
8.《系辞》则说:“生生之谓易”。
9.清代的陈震著《周易浅述》则将“易”的定义分为两种:
⑴.交易:阴阳寒暑,上下四方之对待是也。
⑵.变易:春夏秋冬,循环往来是也。
究竟“易”为何义,下面我们不妨从“易”字的由来、及其形体的发展变化,来作较为深入的分析、探讨。
关于“易”字在我国文字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对其形体变化和其字义的理解基本有以下两种意见和观点:
1.第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象形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就像头朝上的一条“蜥蜴”。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就更像“蜥蜴”的样子了。
⑶.“易”字在小篆中的形体,与金文相似。
⑷.“易”字是现代楷书的写法和形体。
此种观点认为:“易”字原指“蜥蜴”之“蜴”,其本义为“变化”。当“易”字被假借为“交换”、由“交换”又引申为“改变”之义之后,那么当“蜥蜴”讲的“易”就写作“蜴”了。“易”字还可以当“容易”讲。
这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蜥蜴变化为易”观点的理论依据。
2.另外一种观点认为:“易”字是个会意字。
⑴.“易”字在甲骨文中的形体,最初是左边三点,中间一条长弧线,右是半个圆圈。或左边是半个圆圈,中间一条长弧线,右边三点。(在古文中,同一个字,不少是正反互写的。)
其形义解释为:
① .半个圆圈是半个太阳;
② .中间的长弧线是一条挡住太阳的浮云;
③ .旁边的三点是从云缝里透射下来的阳光。(也可以说是表示多云的“多”,因为古人以“三为数之众,九为数之极。”)
是故,“易”字的原义是“乍晴乍阴”之意。
甲骨卜辞里常有“易日”、“不其易日”。“易日”是“好天气”,“不其易日”就是“天气不好”了。
“易”由其本义“乍晴乍阴”,后又引申出“变换”、“交换”、“更易”、“交易”等义。
⑵.“易”字在金文中的形体,是以甲骨文中的形体为基形发展过来的。半边的太阳、散射的阳光都没有变,只是把蔽日的浮云的长弧线、变为先向左拐、后向右弯的弧线罢了。而太阳里像“鸟的眼睛”的那一点,其实就是我们所见的日中的“黑子”。(此形乍看也像飞鸟之形,这也就是认为《易经》中的“易”,是金鸟,大日,生命。“易,飞鸟形象也。”观点的理论依据和由来。)
⑶.在秦代的小篆中,“易”字的上部已经变成方形的“日”,弧线的下部和三点阳光已讹变为“易”下的“勿”了。
⑷.于是“易”这个会意字,沿循小篆中“易”字的形体、发展成为汉代的隶书之“易”和现代楷书的“易”了。
综上所述,张其金个人比较赞成“上日下月为易”、“易之为字,从月从日阴阳具矣。”的说法。这是因为:
1.《易经》是揭示、论述、反映自然(天地)之大道发展、变化规律的经典书籍。
2.日月即代表天地,亦即代表阴阳,此种说法比较吻合《易经》八卦构成和排列的规律法则,及其内涵的核心思想。
3.无论哪种说法、观点,都不能否认“易”的“变化”之含义。日月象数蕴含交替、变化之义。
此外,“易”历来有一名含三义的说法:
第一种含义:简易,即“易”虽包罗万象,但有一个最简化的公式或“模式”,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可以装进这个“模式”里,都可以用这个“模式”来说明。即“大道至简是也”。
第二种含义:变易,即“易”是讲变化之道的,也就是讲“辨证法”的。
第三种含义:不易,即“易”虽讲变化,但这变化之“道”却是永恒不变的,也就是可以“以不变应万变”。
但无论是什么样的解释,说《周易》是讲阴阳两种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刚柔相推,变在其中”,都是不错的。
到了西汉,儒家学派将《周易》与《诗》、《书》、《礼》、《乐》、《春秋》等奉为经典,并称“六经”。于是《周易》又被称为《易经》。
我们也应该意识到《易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是一部充满智慧的经典,但它也需要不断地发展和完善。只有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探索,我们才能让《易经》更好地为现代社会服务。在这个过程中,我们需要不断地汲取新的思想和理念,让《易经》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的像张其金这样的学者来引领我们重新认识和理解古老的经典。只有深入了解过去的文化遗产,我们才能更好地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易经》作为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我们不断地去发掘和研究。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发扬这份宝贵的精神财富。
推荐阅读:
上一篇: 《易经》的历史起源:洞悉天地,指引人生
下一篇: 风水堂:问卦、算命、风水总有人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