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易 > 周易基础

历代易传解读众说纷纭,后人难以判断鉴别真伪原因何在?


2023-10-03 13:01

周易基础学无人机怎么样_周易基础学无人机怎么学_无基础人学周易

原文节选后首发于本公众号,蓝色字体为节选时概括的小标题,是否切合作者本意,编者才疏学浅,望作者、读者海涵。下为全文:

历代易传解读 众说纷纭,后人难以判断 鉴别真伪 原因何在?

《易传》,专有名词,对《周易》作注释的著作,内容包括《彖传》上下、《象传》上下、《系辞传》上下、《文言传》、《说卦传》、《序卦传》、《杂卦传》共十篇,故称《十翼》。

《易传》包括《十翼》不假,但是说《易传》是对《周易》作注释的著作,这是个完全错误的认定。这个错误的认定已经延续了两千多年,在此不展开,见后文:《易经》《周易》《易传》与易学之间的关系

《易传》自成书流传于世,已两千多年,历代学者、大儒、大学问家、经学大家都有解读,自古解易的著作不下千种,有代表有影响力的也近百种,最著名的还有18家解易,但众家解读多有不同,观点相左、甚至严重对立的也不鲜见。

卷帙浩繁,众说纷纭,令后世学人在学习伊始,就面临巨大的选择困难,都是名家之言,听谁的?都是权威之作,谁正确?普通学习者在这种情况下,根本无从判断真伪,鉴别优劣。乱花迷眼,茫然四顾,有志于学者,不知多少人不幸误入歧途,空耗一生,不得易学的真旨。

易学经典距离成书年代越久远,经历的各种解读越多,后世对原著的解读就会越来越变形,直至真意不但未被解出,还越解越乱,几乎把真理注解成了伪法伪学,这是为什么呢?

其实这也不难理解,比如我们看莎士比亚的作品,得有译者从英语翻译成汉语;看巴尔扎克,得从法语翻译成中文;了解量子力学,得有科普作者把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变成人话说给你听。

否则一种外语、一种专业术语,就是学习中难以逾越的巨大障碍,没有翻译字都不认识;认识字了,也很容易望文生义,造成理解偏差、错误。如果光看懂就很难,那何谈正确深入的理解,进而通达这门学问?而跨越这种认知障碍,还只是学习的起步阶段而已。

我们知道翻译讲究信、达、雅,就是要准确、流畅、文辞优雅;写科普读物,要让一般人也能顺利学习科学知识。

同理学习易学著作,也需要你有这种类似翻译或转码的能力,这对一般人来说很不容易;或有真正有学识的老师、前辈,教给你、对你作出指引,而遇到或找到这样的人,靠实力?靠运气?其实也很难把握,所以得良师同样不容易。那作为现代人,学易有啥条件,什么样的人学易才有优势呢?

学易者及正确解读易学著作的 个人素养条件

通过上文,我们知道学易绝不是简单的事,不管自己学习研究还是有老师引领,若要对《易经》《易传》做正确的解读,必须要有强大的学习能力、准确的理解能力、严密的逻辑能力、完整的认知能力、还有最后一项翻译能力,更确切的说是解码的能力。

这就需要学习者具备多方面的知识储备:

(1)汉语言文学、古代汉语知识,这是研究易学的基础工具。

(2)逻辑学的知识,这是研究学问的基础方法之一。

(3)系统论、整体论的知识,这是认知方法。

(4)易学扎实的基础知识、数理知识,这是基本的专业水准。

这里的每个条件就像筛子无基础人学周易,没有这个筛子做工具,学习者就筛不出易学真正的黄金,但这个筛子同时有反向作用,是个天然的门槛,也会卡掉一大批学易的人,筛出真正的人才。就像女孩子搞对象,同时具足好几个条件的人有没有呢,显然具备这些综合素质的人并不多。

但这四者缺一不可,才能:

(1)由古代汉语的艰涩难懂,转变成现代汉语的浅显直白。

(2)由易学文本中,专业术语的深奥难解,到知识科普的通俗易懂。

(3)由零散的知识片段,到系统的知识结构。

(4)由古人传承著述,隐秘的表达方式,到我们现代人能理解的表达方式。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黄沙始到金,读者诸君至此应能体会到,达到以上几点,显然并不容易。这里其它知识条件先不说,大家都是中国人,就首先从语言学方面,就古今汉语的差异,造成语句歧义的现象,来简单说一下。

学易要面对:汉语言文字古今差异的障碍

上文提到学易之人应具备的知识素养条件,暂不全说,首先就古今汉语的差异,非常容易产生歧义的现象,来简单说说:

传世易学著作中,易学中基本的概念、专有的术语和名词很多,含义也甚为复杂丰富,是学习研究“易”的基础。这些术语不在具体的专业语境之下,不经汉字繁简字的转换,不经文言文上下语义的贯通,不经字词的定性、用法的判定,不经句式结构、修辞手法的分析,初学者甚至研习者,很容易对其望文生义,产生歧义。

如果对这些基础知识,未经认真地辨别取舍,学习研究易学,难免处处是坑,障碍重重。所谓失之毫厘,谬以千里,后学者不可不明,不可不慎。

且古汉语晦涩难懂,单凭文字(尤其文言文,言简意丰,古人又行文尚简),概念术语和原文真正的含义,不可避免地被遗漏、缺失、臆想、增加,造成学习的种种误解、曲解、错解。这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况:

1、古汉语用词唯简,出现汉语言的歧义现象,造成概念的混乱。

由于用词唯简略,真意被隐藏,被省略隐藏的信息需要补出,后人才能理解完全。关于这个用词唯简问题,既有主观原因,也有客观原因。主观原因是,作者有意隐藏信息,而出现用词唯简的结果。客观原因是,作者无意隐藏信息,而因汉语的古今变化使然,出现用词唯简的结果。

而作为读者的后人,因古今汉语的历史差异,难以完全理解两千多年前古人语义的真实内涵,无法正确解读,造成原著真意被隐藏。后学必须要有发现这种隐藏的素养和能力。

2、古汉语易学著作,多用隐语表达,给后世读者造成错误认知。

(1)比如《易传》中提到的“周流六虚”这个词,“六虚”指的是什么?什么是“周流”?周流六虚的主体是什么,也就是说是谁在周流六虚?为什么要周流六虚,周流六虚的意义是什么?周流六虚的数理逻辑和数理原理是什么?

(2)《易传》中提到的“三五以变,错综其数”,何谓“错”,何谓“综”,“其数”又是什么数?“三五”是什么意思,如何变?

(3)《易传》中提到的“万物资始”,“万物”是什么?“乃统天”,“天”是什么?“品物流行”,“品物”是什么? “大明始终”,“大明”指的是什么?“六位时成”,“六位”是什么?

其实以上等等皆是隐语,《易传》中这种隐语表达的方式,比比皆是,不胜枚举。如果不知这种隐语表达背后的实意,想正确解读易学的真谛是不可能的。而这些隐语也形成了《易传》中的诸多“千古之谜”无基础人学周易,关于这些千古之谜的解读,自古以来亦是众说纷纭,争论不息。

所以学易应具备一定的汉语言文学基础,方能有发现“隐藏”、解读“隐语”的能力;还要从易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这是学习伊始的着力点和落脚点。

只有学习并正确理解——易学中一系列的专业名词和术语,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正确解读我们的易学经典、易学著作,才能正本清源,去伪存真,条分缕析,看到易学的真面目。只有更多人有志于学,并学而有道(方法),才能破迷开悟,真正理解和传播易学。惟其如此,易学才不致轻易就被人陷于迷信的泥沼。

说完了语言的障碍,再对易学整体认知,从局部与整体的角度,谈谈易学知识的体系、架构、层次、顺序问题。

学易要面对:知识零散、次序混乱 尚无完整知识体系的困境

易传中关于易学的数理知识,是片段性呈现的,比较零散,而且前后关系混乱,打破了知识结构的系统性,甚至可以说是系统性的知识架构,被人为的拆解成一个个片段,像断线的珍珠般,散落于十翼之中。

比如:在易学数理探源系列文章之3,讲到的八卦阴阳性质的定义、判定,这些知识的原始文字依据,是在文本《易经》系辞传下第三章提到的,而八卦阴阳性质数理逻辑上的原理,却是在《易经》说卦传下第十章提到的。八卦阴阳性质的定义、判定与乾坤父母生六子,这两者之间有数理逻辑上,直接、必然的因果关系,从知识的系统性上来说,这两者本应该在一起,但却被人为生生拆解,一部分放在《易经》系辞传下传第三章,一部分放在《易经》说卦传下传第十章。

所以我解读易传,不得不打破原有顺序,按我们能理解的、学科式的方式,重新在原著中选定顺序,由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来解读。而这种顺序混乱的现象,在《易传》中到处都是,对于不懂易学数理系统架构的初学者来说,面对这种情况,一定被搞得茫然无措,甚至晕头转向,根本无法实现知识的系统化学习。

而要解决这个顺序混乱问题,吾辈就不得不做以下努力:

(1)首先需要对大量易学著作、文献,重新汇总,梳理,去芜存菁;分类、分层、捋顺知识次序。

(2)其次我们再根据易学数理原理,把具体的专有名词,专业术语,给出力求精确的定义,先要懂得这些概念的内涵。

(3)然后再通过数理的逻辑,对一个个易学模型进行推导,使得自古以来就分散的知识,变成有明确定义的、有逻辑的、使数理模型有机联系在一起的,系统的知识体系。

(4)最后梳理内部数理逻辑,重新搭建知识架构,再恢复易学知识的系统性,易学的全貌才能呈现出来。相当于把几千年的易学进行一次“学科式建设”的重构。

然而上面几点,没有一项工作是容易的,以我个人微薄之力,实在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写下此文的时刻,我希望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有志之士能参与进来,众志成城,共襄盛事。

易学的全与不全:完善的易学知识体系需要系统认知和数理关系

具体到我的易学学习和研究来讲,多年来深有体会的是:整个《易传》中虽然到处散落着如珍珠般的数理模型(这是目前能看到的关于数理出处的最原始的文本证据,对于研究易学数理来讲,它是文本源头,其重要性是决定性的,是不言而喻的),但这些珍珠还没成为一条美丽的项链,这就意味着如何设计编织这些珍珠,没有既定的方案,美丽的项链到底是什么样子,没有现成答案。

虽然历代诸儒对《易经》、《易传》皆有注释,比如东汉郑玄、马融、三国虞翻、北宋苏东坡、司马光、张载、南宋朱熹等不胜枚举,但这些作者,多是从人文哲学角度来解读,而看不到其数理逻辑的存在。而数理逻辑就是贯穿易学知识的脉络关系,捋不清数理关系,单凭零散的知识,难以构建一个完整的易学知识体系,珍珠就成不了珍珠项链。

诸儒并不缺文化,在古代能注释《易经》的那些大儒,哪一个不是文化的精英,甚至是宗师级别?而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归根结底,是诸儒没有易学数理的师承,说白了是没人教他们真东西,以其资质,皓首穷经,未能得道,实为可惜!

举个明显的例子以便大家理解:佛法有显宗、密宗之分,修法也有共法、不共法门之别。易学的传播,其实也有显传、秘传之分。根据本人多年的学习研究,梳理考证,历代以来,不管是官方还是坊间流传的易学知识,其知识体系多是不健全的、不完整的。因此只凭自力,而无师承,即使智过千人,也难以学会、学全、学通。

确切地说,《易经》、《易传》中的数理知识,并非是整个易学的全部。《易经》加《易传》并非是全部的易学,这个观点听起来好像很荒唐,因为从历代诸儒解《易》的情况来看,他们认定《易经》《易传》就是易学的全部,所以这很难让人相信,我们的易学居然是一个不健全的知识体系。然而事实是残酷的,也就是说从古至今,后世学人对易学整个庞大的系统架构,就从来没有过全面而正确的认知。这也就造成历史上,从来没有人能对整个易学系统,进行整体架构的搭建,层次的确立、相互关系的阐释、及数理逻辑上的梳理。

因此,就从来没有一本系统全面的教科书,从概念到定义、从层次到关系,从浅到深、从点到面,给你说清楚,写明白,让你能够自学且能学明白。所以大家让我推荐基础入门的书籍,不是我不推荐,而是根本没有。每个人学易都不容易,从刚开始的云里雾里、云山雾罩,到学了半天还是摸不着头脑,似是而非,这样的人太多了!以致易学沦为一种玄学,大家看不明白学不懂,也就不足为怪了,这实在是我们民族、文化的遗憾!

易学的传与不传知识的加密与分散

我们看到,在《易传》中,散落有大量的易学数理模型。易传两千多年来公开发行并流传于世间,虽是流传于世间公开发行,但《易传》本身,其实就是经过语言加密的秘本。它是通过语言加密的手段,来保证真正的易学数理知识,不会被大面积地外泄。就像敌我之间截获了情报电文,没有配套的密码本,也破解不了真正有用的情报信息。

可见在易学的传和不传之间,古代先贤是颇费了一番心思的!如果不传,几千年来华夏的文明就会断代,后代儿孙将难以为继。如果传,又怕后世多有心术不正之徒,获此利器而为害世间。《黄帝内经.气交变大论》中讲:“得其人不教,是谓失道,传非其人,慢泄天宝”。《素书》上亦有秘戒:不许传于不道、不神、不圣、不贤之人。若非其人,必受其殃;得人不传,亦受其殃。呜呼,其慎重如此。在古圣先贤的概念中,易学是天地秘密宝藏,所以河图洛书,也被称之为“天宝地符”。

在这种情况下,怎么样既保证后世一代代公开传下去,又保证不会造成传于匪人、漫泄天宝的结果,于是为了满足这两个条件,古圣先贤想出了一个手段-----加密与分散。

1、加密即对语言文字进行加密;见前文(1)用词唯简(2)隐语表达。

2、分散即把系统易学知识,分散成若干个片段,并打乱知识之间的次序,让你找不到知识之间的前后顺序、数理关系之间的因果逻辑,从而更难以发现整个易学的系统构架。即便你短时间内,学到了一部分,得到了一部分,也不过是盲人摸象,难以一窥易学之全貌,更别说掌握整体知识后的妙用了。

这个机制非常高明,能达到古人想要的结果:即让人格贤善心术正的人能承担起传承,又让心术不正的人看不懂。

那么古人又如何分辨后世的人,谁是贤人、谁是匪人呢?要知道学习、研究、梳理、重建这些知识,需要大量的时间精力,非贤人有恒心、有毅力则不能完成!而小人则多浮躁而急功近利,知道要费力艰深,则决不能坚持!若果能坚持,几十年下来,孜孜不倦、勤于治学,则也早已去除浮躁急功近利之心,自然也成君子了。这是古人想到的,既让经典流传于后世,又通过“加密、分散”等人为手段,达到自然选择淘汰的一种机制。

所谓道不轻传,不传非人,不是说说而已,古今求道者,莫不是艰苦卓绝,苦心孤诣,才能小有所成;莫不是历经苦难,淡泊名利、发大慈悲心,而终能有所大成。

易学难与不难 如何学习从哪开始顺序次第

易学博大精深,知识体系庞杂,怎么学,学什么,从哪开始?这几乎是每个学习的人发出的疑问,也是每个人必经的心路历程。作为过来人,我深知人生苦短,华发早生的悲哀,所以学习必须要有次第、方法,才能节约时间,事半功倍。

所谓次第,也就是顺序,先学什么、再学什么、怎么学、学到什么程度、下一步再学什么。这样才能要少走弯路、提高效率,才能给你留出学以致用的时间。孔子晚年学易韦编三绝,当孔子说出“朝闻道,夕死可矣”的时候,只是最终得到真理的欣慰吗?“假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未尝不是相见恨晚的遗憾!

所以我目前不管是讲课还是写作,最主要的就是把现有散落于各个易学著作中的知识,进行梳理、修订,使之条理化、系统化。利用业余时间,能写则写,能讲则讲,大面积公开普传。让想学易的人,就像学物理、学化学一样,只要有求知欲,想学就有的学(有文案讲义、有视频课程),然后会学(有次序、有方法),最后能学会(打好基础)。至于密传,《黄帝内经》和先贤的训戒言犹在耳,暂且留待以后,还得看人品和机缘。

在以后的文章、视频中,我会从易学中最基本的概念开始讲起,带领大家逐步深入学习。唯有先正确理解——易学中一系列的专业名词和术语,在此基础上,才能进一步正确解读我们的易学经典、易学著作,才能正本清源,去伪存真,条分缕析,看到易学的真面目。

易学数理探源系列文章,撰写目的也在于此,以后解读《易经》、《易传》、及其它易学传世经典、著作,作者的写作内容、写作思路、写作方法也围绕这个目的,力求概念定义明确、结构层次清晰,逻辑关系严谨。

这个由浅入深、从简到繁的过程,其实煞费心力,写完后先发文章,后续再出讲解视频,针对文章中不容易说明白的地方,用视频解释疑难点。

另外大家看讲课视频的时候,要有代入感,想想在学校教室里听课,真实的课堂、老师是什么样子,便不难理解视频里老师的重复,其实是强调、提醒、重点解释。虽然讲课是视频的形式,但看视频仍然是学习,而不是普通的刷手机刷视频,这一点大家心态要端正。

学习没有终南捷径,如果有,也许只有当你知道没有捷径,才看到了真正的捷径。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与大家共勉。(全文完)作者:大成行者 2023.4.1日

推荐阅读:

如何用最快方法学习六爻基础把刑冲克害生旺

(股票知识)k线图解析与基础的入门知识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风水命理知识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