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易 > 周易天地

风水堂:南怀瑾先生的《菜根谭》


2023-06-27 11:06

南怀瑾先生自称所述与常人有异,或言与正统阐述所不同,实则未必,正所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而已。如观一部《菜根谭》,被儒解、道解、释解的版本颇多,究其根本不过一笔记而已,如严氏家训差不多,内容更杂一点,范围更广一点——更何况上古三大奇书之易经呢?

南怀先生对儒学专研是比较深入的,再来释易则并非相悖,正如子曰:假我五十年学易,则彬彬矣。圣人对易之推崇却叹生命将尽,不能尽心。而此书与其它又有不同,并非以卜者来讲,更多是上升到哲学高度。而在通常人的眼中,易经应该是很玄学的,问卜的根源。若如此,则五行阴阳之说必须掌握,才能解。再加之术数,先天八卦与后天八卦的不同,纷繁演绎,奥妙无穷。

有时天真的想,这东东如此神奇,是否是天外来物?周钦文有本《周易预测全书通解》,也算是我的易经启蒙书,天干、地支、纳甲,最喜欢的是五行之说,并非简单生克,更有相乘相侮,如金克木,若是春天,木旺,则土死,从而金囚,那么金便无法克木,木则反侮之。那本书则更多停留在“预测”二字,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人类的天性和优良基因,否则人类社会难以进步,以易经为蓝本的预测学说可谓光彩照人,与国外之星相学更严密、更系统。

既为杂说,则并不是循序渐进地系统讲解,有统筹部分,有细节部分,但并不是从头至尾的注释,所以还不适合初接易经的人,若读本书,需要对易经已经有一定的概念,南怀先生的博学自非我们这些小辈们能将其说运用自如的,信手一笔,可能多少墨点都将我们蒙倒了,还是要另寻其它工具书。书中提到了邵康节,这是一位术数学的大人物,代表成就为梅花易,他与司马光是好朋友。国内名气最大的邵伟华,自称是其子孙。整书的探究是很精到的,如果全面系统就好了。

前日在公交车上看有人在看,其实此书非其它书,要静中细观,方有所悟,动荡之时,噪杂之中焉有所得?我更倾向于此人装腔作势,招摇而已。姑且不论文王拘而演周易,就其八八六十四卦的卦辞,每个六爻乘以六十四,得三百八十四爻,内容已经需要下功夫的了。

易经非其名,实非易事,越看越读越想深入,苦乐无穷啊!

《易经杂说》读后感(五):开眼了

在读到南怀瑾老师的易经杂说以前我对易经的理解停留在大多数人的程度,总是将易经与算命的半仙形象联系在一起——头顶瓜皮帽,鼻梁上架一副小圆墨镜,高颧骨,八字胡,满脸沧桑与猥琐,拉着主顾的手飞沫子,想凭自己三寸不烂舌挣点糊口之资。

拜读南老师大作以后我对易经的理解稍有增加,这点理解连皮毛都谈不上,但也算是为我自己扫盲了,让我以前的观点发生了变化。

懂易经确实有预测未来之功效,甚至这也是一些人接触易经的目的,但是我感觉易经之预测并不是以前想象中的那样能够预测出某月某日我能在那条街上捡到钱,易经预测的并不主要是一件具体的事,而是预见事情的走向,预测形势的发展。有人对搞易经的人矫情,让算命的说自己接下来将会迈哪条腿,这其实是不了解易经的人的做法。打个比方,民谚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之说,说见到早霞那么这几天有可能刮风下雨,最好不出门,看到晚霞那么接下来一连几天可能都是晴天,可以出远门。这是劳动人民经过长时间的观察积累下来的经验,这条谚语教我们通过观察天空预测天气,这就是看“势”,不一定出了朝霞就一定有雨,但是我们并不能就说这条谚语是假的不科学的,知道这条民谚的人看到朝霞还是会做好防雨的准备。同样地,一个人通过自己了解的周易的知识预测接下来几天可能会有灾祸发生,那么他可能会有针对性地做准备,防患于未然。所以我们不能简单地说易经就是伪科学,但是算硬币丢下来那面朝上之类的事易经的能量大概还是达不到。

说到这里有个易经真伪性的讨论,易经被一些人斥为封建迷信,有些人又过度迷信,什么事都要先算一算再行动。我自己还是相信周易这个东西不伪,但也不必要什么都算。姑且不论是不是什么事情都能算得精准,即使精准,“洞察渊鱼者不祥”,知道太多太细终归不是件好事。对未来走势有个模模糊糊的大概判断就可以了,那样的日子过起来也有意思些。

我们说易经一般就是周易,但是追根溯源易经起源于很早的一个年代,甚至南老爷子还在书里说易经可能是史前文明的产物。伏羲时有连山易,黄帝时有归藏易,文王时期才出的周易,后人的注解使得周易渐渐复杂丰富起来,但是实际上周易的本质是一本无字天书,该天书揭示宇宙中一切规律。几千年来,把玩、研究易的人数不胜数,不乏博古通今之天人、见微知著之鬼杰,确从未有人胆敢声称自己已经参透了易,能明明白白向世人公布自己的所有发现。爱因斯坦发表相对论的时候世界上只有几个人能看懂,但是他的后半生却困于同一场论而不得脱身,爱因斯坦算是全人类中几代才能出一个的杰出人物,只是想在物理方面抽象出一个总结性的东西都如此困难,假如坦爷真的成功了,那么极有可能是个极为简洁但是极难理解的东西。易包罗万象,几千年来没人能真正参透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从这个角度,我们也不能简单地下结论说易经不真。

早期的哲学家都有一种解释万物最基本构成的冲动。古希腊是个出哲人的地方,出现了一大批牛逼闪闪的哲学家。其中有些人就对万物的最基本构成做出了自己的判断:泰勒斯认为万物皆水;阿那克西美尼宣称气是万物的始基;赫拉克利特认为万物皆火……现在我们知道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基本粒子是分子,分子下有原子,原子下有夸克……虽然古希腊先哲们的猜想是错误的,但是思考的方向却是值得赞美的。在今天我们不会采取他们的观点,却仍然称道他们的智慧。那么反过来看中国的先哲呢?我们的祖先用了一种很有智慧的解释,反正在我看来超过了一切他国先哲的解释,我们的祖先说万物是由阴阳构成的——超越了物质的层面,上升了一个高度,而且到现在我们也不会去推翻它,因为这个观点超越了今人与古人在科学上的差距。单凭这一点也足够我们自豪的了,这让我们更有理由相信,易这个东西不会简单,很有可能是经得起时间推移的考验的。

另外,从易中我们可以得到的人生启示比用易来算命给我们带来更大的益处。我们说的错综复杂、潜龙勿用、自强不息等词都来源于易,易提出的概念已经成功穿越了几千年,贯穿了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的思维。正因如此,读易的人更加会从“变”的角度看问题,更知道水往哪流风往哪吹,解读卦象要联系时机和环境,其实最后的解读内容更多依靠的是解读者自身的分析能力和人生阅历,所以有人不读易但是也可以依靠自己的智慧做出正确的预判。同时,易是群经之首,中国文化很大一部分出自诸子百家,诸子百家中不乏有人受易的引导与影响。掌握了易,我们就掌握了中华文化的源头,可以更深刻理解我们身边的许许多多所谓“规矩”,就能向“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发展,试想孔夫子七十岁才到的境界,我们若是能早些达到,那么我们会是怎样的一个水平?而且越是上层的精英人群,就越是懂得规矩二字的重要性,我们可以“以正合以奇胜”,可以不按常理出牌,但是时刻不能忘记什么是底线,时时刻刻都要遵守哪些真正的规矩。

我相信易带给我们的是一个玄妙不可言的世界,来豆瓣抒发一下心中的惊奇,贻笑大方,不知所言。

《易经杂说》读后感(六):说尊老爱幼

读的第一本南怀瑾的书叫《论语别裁》>>>>读书笔记(28-1)《论语别裁(上部)》,当时,也是看着书名有意思才买来看的。而看了之后,确实对自己影响是翻天覆地的。因为他改变了,或者使自己对认识、解读古典以及历史有了一个新的角度,也就是常说的:应当回归当时,来解读历史以及经典古籍。比如,我们现在常说的“尊老爱幼”,我们理解的意思就是年龄大的和年龄很小的,因为他们都是社会的弱者,所以我们应当给予足够的关心和支持。道德上来说确实也当如此。可是换成古代人的思维或许就不会那样理解。

这第一点:从生物生存法则来讲,弱者就应当抛弃。比如大象老了会自己离群去死,动物生出来“断奶”就会被无情抛弃,动物老了没用了就会被踢出群体。大概看过东非动物大迁徙的人应该更加有所体会。而说:弱者就应当被抛弃,确实有点冷面。但社会要前进,就需要残酷,《三体》里面最著名的就是“森林法则”嘛:我们都是猎人,分不清你的真善恶意图,那保护自己的唯一方式就是自己比你强大,然后消灭你。古代人,特别是秦汉以前,那时候都是蛮夷,那时的人跟动物的区别大概就在于能说话,有文字。其它,都是动物本性。为了自己的能生存繁衍,严格的执行着丛林的生存法则——弱者就该淘汰。所以,古人怎么会有那闲情去严格遵从现在所理解的“尊老爱幼”?

第二点,“尊老爱幼”出自孟子与齐宣王的对话: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可运於掌。南怀瑾先生在《孟子旁通》中对此也有独到的解读。这里不细说。这里说说我的解读。。。这句话,我们的解释一般是:尊敬自己的老人时也要尊敬别的老人,爱护自己小孩时也要爱护其它小孩,以此推行仁政,国家统一就像玩于鼓掌之中。这句话一直被视为施行仁政的重要策略。但是,细想你就会发现问题了。。这不是乌托邦吗?尊重老人,爱护小孩就能把其它诸侯吞并,就能国家统一,国家昌盛?所以是错误的。那换到古人的角度呢?首先要知道,古代没啥教育,年轻人除了冲动就是傻逼,不像现在,年轻人是科学主力。那时候的老人穿越天地周易,可不是年龄大的代名词。他是有涵养,经验丰富有理数,遇事不惊,是睿智的象征。你看看,现在一些偏远与世隔绝的乡村,总会有个德高望重的,一呼百应的老人。这才是古人对“老”的理解。而“幼”呢?想想孟子和一国国君会“讨论爱护小孩,会讨论如何换尿片”这种话题?那肯定不是,孟子说这话的时候,正是在老师孔子的推广下,各个诸侯国都在广开门生,大量有学识、有魄力的知识分子大量涌现的时期。也就是说,“老者”的形象正在被有学识的年轻一代所取代。当然,这里说的“幼”,就是指的“年轻子弟”,有点像现在的年轻有才能的知识分子。所以,这样一想就明白了。孟子是在叫齐宣王尊重德高望重的老者,像对自己父母一样多听唠叨,多进谗言。对待下属要像对待自己子女一样,要懂得爱惜。这样,天下才会在手掌之中。。看看,这样,理解是不是就清晰,正确许多。。。(当然,这是我的理解,或许你还有其它想法)

尊老爱幼——着实是应该严格执行的传统美德。但是,现代社会,很明显有点偏离了。换个意思,上面说了那么多,最起码一点,我们应当正确理解“尊老爱幼”:应当尊重别人的涵养或者说行为、品行。如果一个人行为不对,那么不管他多大岁数,都不该尊敬他,反而应该去指责他。我给老人、小孩让位那都不是必须的,我让了,起码的谢谢或者微笑是你应该给与的感恩、回报,这样下次我才会继续做。若你要拿你的年龄来矫情,那就对不起。。。很显然,现在,我们国家在偏袒老人小孩,这样做只会适得其反,最终的结果是,老人小孩越来越矫情,年轻人会感觉负担越来越大,就会越来越现实,最终,矛盾越来越多,就越会思考抛弃弱者的必要性。很多人在说“道德绑架危害最大”,没错,道德绑架并没有让道德更好,反而让道德沦落的一塌糊涂。你看,西方就不谈道德,但是,别人道德品质比你高的不知去哪儿了,大概也是这原因。

很多人喜欢南怀瑾的书,是因为他说的蛮有道理。但我喜欢他的书,是因为他给了我看待历史的一个新角度和方法。上面拿“尊老爱幼”来说事儿,不知道亲有何想法。。。

最后,说说这本书《易经杂说》,这本书,不建议看。除非你对易经特别很了解,看看或许能得到新的视角。但对于我们这些不理解易经的,那里面的东西就纯粹是空洞了。所以,没必要浪费时间甚至money。。。。。一直喜欢易经,可这特么太难看不懂了。那就碎片化一点,知道一点,也不错。。。。

《易经杂说》读后感(七):入门的缘分

之前看见南怀瑾老师的著作都是绕道而行,原因是风评不佳——大家举例说论语别裁里面解释一个字出现了问题,而这个字的意思似乎连初中生也不会混淆。另外,大家又说,某旦当年接受了南老师的捐赠,于是作为报答,就为他出版了一个系列的书——大陆就某旦出版的才是正版。而同时,另一个著名院校也接受了捐赠,但“比较聪明”地设立了一个南老师奖学金。如此,好像读南老师的书,就是自废哲学系的正脉,练旁门左道为人不屑。

这么多年了,南老师的这本易经杂说陪我从本科到研究生到老师,一直没有读的念想。曾经有一次开卷,但基本读不下去,不知道什么原因。但这个寒假,好像万事具备只欠东风一样,神速地读完了,似乎还觉得“有所得”。

哲学系读的周易,主要从哲学上来讲,注重义理的讨论,也就是将神秘事物这个命运的“黑匣子”伦理化。南老师的书,主要就是技术方面的入门,尤其是关于最基本的概念,十分诚恳地讲清楚。可以说,很少看到在关键处含混其辞,以一种平实恳切的态度,和盘托出自己的心得体会。这么厚道的文字,近来是很少见了!大概也因是作者演讲的记录,而没有经过书面化的雕琢和取舍吧——原汁原味,就像听讲课一般。

尤其是关于先天八卦和后天八卦的运用、易经卦名排序的道理,南老师的个人心得,通透,简单,很适合让初学者分辨方向。深入卦象系辞、彖辞的研究时,也特别实在,有种看山还是山看水还是水的悟性,以及这种悟性所带来的清晰和直观。

这是本入门的好书。别的书我不敢妄加置喙,但这本的确值得有缘人一读,也希望大家能得到自己能领会的感悟——尽在不言中。

《易经杂说》读后感(八):杂说杂说,小失望

最近在研究周易,刚入门,看完张善文《周易入门》,这是我看的周易第二本书。刚读两天,看了七、八十页,很别扭。事实上这也是我读的南怀瑾的第一本书,好大的名头,但很失望啊。

书里一个劲的要把周易和科学扯上关系穿越天地周易,但大多文字又都只说“太科学了,太科学了”,没有深入的解释为什么科学?

我举个例子:

书中24页,讲述了把后天八卦对应到手上不同指节的方法和手掌图示。

原文:

我们看了这幅手掌图,谁能说我们不科学?能把如此一个大宇宙的法则,放在几个手指上搬来搬去,太科学了!太科学了!带一副仪器在身上多么不方便,这样再手心上玩,要多方便有多方便,指断了还可以在手掌心上玩,真是高明不过了!可见说八卦不科学的人,一定是不科学的人,一定没有学好科学.......

看到这段文字,真心吐血。把后天八卦对应到手掌上,我承认是个挺好的应用,但和科学不科学关系不大吧。即使要说科学的地方,也应该是去探究后天八卦的内涵和形成的原理,而这部分大师反而没有深入讲解。这样的叙述,完全看不到“洁静精微”的特质。

我以为周易对大多人来讲是神秘的,比如卜筮无法由科学很好的解释,无需一味的往科学上套。读书之始,久闻大师盛名,可读下来书里还未看到什么很精妙的论述可让人拍案叫绝。

看到现在也就是介绍了一些周易的术语和概念,都浅尝即止,没有深入探讨和论述。只说了周易是这样的,没有说为什么是这样。

唉,大发厥词,我读书少,大家勿拍~~~

《易经杂说》读后感(九):南老师架起了古今易学的一座桥梁

易,天道、地道、人道无所不包,揭露事物的本质。几千年前的东周和现在没有什么不一样,变来变去就变几层皮(皮也很重要)。举个简单的例子,当年孔先生大声疾呼的:礼乐崩坏。和现在老了的红卫兵嘴里的:人心不古。不是一个意思吗?易从这个宇宙还没形成的时候就没变过。

这种思想层面的对宇宙、万物、人的探索其实并没有什么卵用。大家只关心在物质上对人们有利的应用。所以聪明的古代人民把易带入了预测领域。说白了,就是算命,求财求感情避祸。很简单嘛,我要吃好喝好有钱有地位还要做爱。

悲哀吗?并没有什么好悲哀的。其曲弥高其和弥寡,思想上的探索永远是极其少数人的喜好,这很正常。

说完了百姓之易和学者之易后,再来说说古易和今易。现在社会上什么周易预测入门,邵伟华风水,通俗化书籍铺天盖地,已经变成了挂羊头卖狗肉,打着周易的幌子,书皮上写的分明是:买我这本,我知道在哪能发财,准的很(古代肯定也是这样)。

而学者也很少有人去研究,生怕扣上迷信的帽子。我看过一本北大博士的著作,他竟然利用查找周易中某几个字出现的个数来推断一个结论。这是西方搞自然科学那一套,拿来搞周易,简直可笑。这是五四运动之后,中国文人对自己文化痛恨、自卑的后遗症。

还有就是文言的彻底弃用,对于古今之间产生了一道天堑。文化只能越来越通俗,越来越普及,这也是必然现象。

南老师这本书可以算是一本科普读物,他自己里面也说了,他搞了大半辈子对这个东西还是一知半解,这本书只能算是给大家学习周易的一个敲门砖。

你如果对周易感兴趣,你去看周易集解篡疏、周易本义,又或者看京焦易,看梅花,看六壬。就算看白话文的,估计也是一头雾水。南老师这本书不光告诉你基础知识,他还教你怎么去学,他在学的时候走了哪些弯路,得到了什么东西。他全都告诉你了。还不时帮你拓展课外知识。而且南老师很谦虚也不摆架子,去世这么些年了,还诲人不倦,你看他教你知识就像在听评书,风趣幽默,有意思。所以一开始看,绝对要看南老师这本书。

南老师学识渊博,经国济世,修铁路,办学堂,还特别谦虚。要说南老师是当代一大儒,一点儿也不过分。

不过南老师也有缺点,强调名族文化说的太过头了,不过经历过五四的人,马列又视孔孟为刍狗。想起我们国家几千年的文化,情绪激动也是正常的。还有个缺点就是很多时候信口开河,一些道听途说的东西就拿出来讲,很多都要误导人的。讲错的东西我就不拿出来说了。毕竟南老师这批著作都很值得一看,历史的经验,亦新亦旧的一代,论语孟子。虽有瑕,不掩瑜耳。

推荐阅读:

(思想)论语第十五章乾为天,天行有力乾卦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风水命理知识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