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周易 > 周易天地

风水堂:通乎昼夜之道而知


2024-03-25 08:03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通乎昼夜之道而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

道与神,心与体

“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曲成万物而不遗”,就是说天地之间、人世之间,万事万物的变化,都是在易道易象的范围之内,没有任何东西可以超出于易道之外。易道成就了万物各自的天命,所谓“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万事万物都因为易道而获得了自己在本位上的天命,得到了正位,没有任何遗漏。

这里的“曲成”二字用得非常精妙,《道德经》上说“曲则全,枉则直”,能曲才能成。易道成就万物,却没有直接在我们眼前显现出它是怎样作用的,没有显现它是怎样促成万物的种种变化。这需要我们用心去体悟,用心去参究易道的变化。正因为这个“曲”,所以一般人很难体会到,除非你是真正有心于易道,除非你认真从六爻变化当中,从阴阳二气的交互作用之中慢慢去体会和参悟,你才能够知道中间的变化规律。易道成就万物,是通过一种蜿蜒曲折的隐晦方式,我们必须精思入微,才能逐逐渐渐对此有所感悟。

“通乎昼夜之道而知”,这个昼夜之道,在这里用得不是很好,但是我们可以把它当作一个比喻,就是一阴一阳的道,但是不能硬套说昼就是阳,夜就是阴。“通乎昼夜之道”,就是精通了一阴一阳之道。“天根月窟闲来往,三十六宫都是春”,你明白了一阴一阳的易道变化,自然你的智慧也就通达明了了。

“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易道的精神是无有方所,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式和模式。就像我们学中医的这些哥们儿,他们更能体会到这一点。人体的变化是非常复杂的,用固定的药方去治不同人的病,往往就容易出问题,必须要辩症对治。后世用《易经》演化出来的一些看相算命的方术,实际上是很僵化的东西,变成了一种呆板的模式,不能变化自如。

我们常说,易道与其它数术之学最根本的区别,就在于易道有“变化之妙,存乎一心”在里面。一个卦出来了,哪怕是看起来很不好的卦,也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会教你在这种状况下如何自主、自处,如何转危为安、转凶为吉。易道一阴一阳的作用能够产生无穷无尽的变化。《周易》六十四卦,是单八卦之间两两相重产生的,实际还可以再重叠。汉代有一本专门打卦的书叫做《焦氏易林》,是汉易名家焦赣所著,他把《周易》六十四卦的每一卦再加入六十四种变化周易天地视一身,这就形成很庞大的一套占筮系统了。如果再考虑每一种卦变中又含有错综复杂的变化,那就真正是无穷无尽,无有了期。

“神无方而易无体”,易卦的根本原理,与我们的心体是完全一样的,凡是在《易经》里面提到的神,我们都不要当它作为外在的东西,而是要拉入我们的精神中来体会。凡是提到神,都一定与我们的精神有关周易天地视一身,这个无方无体的东西,就是我们的精神。这样体会,你才会亲切受用。因为我们精神的范围、心量的范围可说是无边无际、没有穷尽的。易的本体和我们精神本体也是一样的,易无体嘛!看不见、摸不着,无形无相,也无内无外。佛教《心经》上所说般若之体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无眼耳鼻舌身意……”易的本体跟般若本体是一样的,就是一个“无”字了得!我们精神的本体也是无,一直“无”到底,但中间又有作用,易卦中无穷无尽的作用,都是从这个“无”本体中来的。学佛的朋友,如果能把《心经》的道理与这一章的道理合参,那体会可能就会更深一些。我个人对易道的体会,也是从佛学的角度来体会,才慢慢加深了认识,越学越觉得了不起。

当年我看净土宗的书,刚开始对念佛法门很不以为然,认为念佛求往生是愚夫愚妇、斋公斋婆们干的,认为大丈夫应该自立立人,非无上禅道不学。后来看到莲池大师有本书叫做《阿弥陀经疏钞》,翻开第一句话就把我打懵了:“灵明洞彻,湛寂常恒,非浊非清,无背无向,大哉真体!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自性欤?”这一下才知道《阿弥陀经》与无上禅道是一味无别,并不是如一些居士婆婆们所说的那样,念一下佛就可以到什么地方去了。

这一句赞的是阿弥陀佛的自性,实际上也是赞一切众生的自性啊!莲池大师对弥陀自性的赞辞,与我们《系辞》里面对易道的赞辞,是非常具有可比性的。《系辞》中说“易与天地准,故能弥纶天地之道”,莲池大师这里说“大哉真体”;《系辞》下面又说“故知幽明之故”,《弥陀疏钞》里面说的是“灵明洞彻”,灵就是灵性、灵感、灵动,明就是明了、明晰,洞彻就是看得清清楚楚,当然就是知幽知明啦。“非浊非清,无背无向”,与我们后面这句“故神无方而易无体”也是完全合拍的。

所以,关于易理中最精深的部分,从秦汉以来,可说是已经断掉了这个传承。汉易虽然在象数上有其独特之处,但是在易理方面,有很多都不敢恭维。我们看唐代李鼎祚的《周易集解》,涉及到汉易对《系辞》注解,在易理方面往往就有很多牵强附会的地方,让人不忍卒读。

但是到了宋儒时代的,他们解易的风光与境界就大不一样了,因为他们接收了佛教禅宗的洗礼。虽然二程、朱子后来打翻天印,不承认受到了佛教的影响,但事实摆在那里,谁也否认不了禅宗对整个宋代新儒学的巨大作用。所以,宋儒在易理上的高度,是其它时代不能比拟的。如果没有佛法的启迪,易道的核心、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至高点,还不知道要埋没到什么时候。

在唐宋时代,中华文明受印度佛教的启发,从而使宋代新儒学重新在易学中、在先秦典籍中找回了中华文化的法统与道统,造就了中华文化的又一轮辉煌。而当代中国在饱受西方科技文明的冲击后,或许可以启发我们再次回头来捡视我们的传统文化,从大易之道中启发出新时代的文化精神、科学精神来。说不定古老中华文明,在不久的将来又可以再度辉煌,从而被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第四章最后说到了“故神无方而易无体。”我们再三强调,《易经》里面只要提到“神”,就一定要往我们的心性上来体会,要结合佛教的般若之智,来体会“神无方”和“易无体”。

中道

推荐阅读:

(思想)论语第十五章乾为天,天行有力乾卦

Copyright ©2023-2026.Powered by©风水命理知识版权所有
鲁ICP备2020040142号-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