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六十四卦概述》的节选:
2023-12-09 10:00
(本文是作者在《国际易学年鉴2》上发表的文章《易经六十四卦概述》的节选。)
我们今天所见到的《易经》,是指相传在西周早期创作于周文王、以文本形式流传下来的六十四卦卦爻辞。当然,与卦爻辞相对应的还有六十四卦卦象。
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变化,语言文字也在演变之中。从西周初年到春秋时期,历经了五百多年以后,世人读西周初年的《易经》就有些困难了。孔子及其弟子创作《易传》,既是对原经文的解释,也作了精彩纷呈的发挥性解读。后人认为《易传》是《易经》的有机组成部分,所以有“易历三圣”之说。
《易经·系辞传》曰:“圣人设卦、观象,系辞焉而明吉凶,刚柔相推而生变化。”这一句话说明了《易经》创作的过程,也说明了《易经》最终是以卦爻辞文本的形式呈现于世人。
我们知道,画卦起始于伏羲氏。伏羲氏距离西周初年约四千多年,在这四千多年的时间里,六十四卦的发展演变大约经历了《连山》、《归藏》等阶段。根据《周礼》、《左传》等书中所述,古人在做卜筮时,《连山》、《归藏》、《周易》并存,然而《周易》能够得以流传至今,《连山》、《归藏》却佚失了。关于流传与佚失的原委,向来是众说纷纭,我以为《易经》能够流传至今,是因为它不仅有卜筮功能,更重要的是,它是华夏农耕文明发展成熟阶段的总论著,因此也成为中华传统文化的源头。
需要说明的是,本文所提及的《周易》和《易经》是同一事物,即以《乾》、《坤》为起始的六十四卦卦爻辞文本,也包含孔子和弟子们所作的《易传》的内容。
有人认为《易经》是卜筮之书,我认为这只是它的一个应用方面,古今中外所有的理论都有预测功能,或者说理论存在的基础就是能够预测到未来发生的事情。
夏、商、周三代时期,卜筮不仅是民间的一种活动,更是国家政治、军事等重大活动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卜”是指用龟甲或其它可以查看神迹启示的方式获得吉凶预言,“筮”是指用蓍草等制作的筹策运算出数字,对照经文来推算吉凶。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初周易爻辞预测,臧昭伯如晋,臧会窃其宝龟偻句,以卜为信与僭,僭吉。……及昭伯从公,平子立臧会。会曰:‘偻句不余欺也。’”大意是说:鲁国的臧昭伯养了一只“偻句”的宝龟,有一年,臧昭伯到晋国访问去了,他的堂弟臧会偷了宝龟占卜,看看自己是诚实吉利呢还是不诚实吉利。占卜结果是不诚实会更吉利;臧会以此为指导周易爻辞预测,做了很多唯利是图、离经叛道之事;后来臧昭伯跟着鲁哀公流亡,季平子就立臧会为臧氏家族之长取代臧昭伯,臧会说:偻句占卜很准确,一点儿也没有骗我。
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从中可以看出:卜,从其形式看,就是以占吉凶为目的的活动,占卜的结果只为了得到吉凶,这个吉凶仅限于得失成败,没有涉及价值判断标准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卜与筮的一个重要的不同点。
根据《左传》内容所述,用筮的经文不仅有《周易》的内容,还有《周易》没有的内容,这估计就是《连山》、《归藏》吧。譬如,《左传·成公十六年》:"公筮之,史曰:‘吉。其卦遇《复》,曰:"南国蹙,射其元王中阙目。”国王伤,不败何待?’”从这句卦辞内容看,相对比于周文王《易经》卦爻辞,有明显偏重于解释吉凶的卜筮意味,《易经》卦爻辞却是一套完整的哲学理论系统。
我们都知道,使用《易经》占卦有“三不占”的原则,即:不诚不占,不义不占,不疑不占。这就是《易经》与其它卜筮方式的根本区别之处。或者说它并不以预测的准确性作为创作的核心思想,而是把是否符合道义放在更重要的位置,其内容必然有系统的价值判断的标准。
正是因为《易经》高举“义”的大旗,后世有关预测的学术流派都冠之以“易学”,秉承《易经》的价值理念,这样一来,既为“易学”增光添彩,也为本学派发扬光大确立了正途。所以从事易学之人,必须要树立坚定价值理念,要不然,所作所为难免有扶强凌弱、争胜妄为之嫌。
从太极阴阳学说发展出来八卦以及六十四卦,这是上古伏羲氏时期就已经创立的中国哲学的理论。在农耕文明发展成熟时期,周文王用农耕文明的价值理念作后天八卦(参阅《说卦传》第五章),进而用农耕文明的价值理念赋予了六十四个重卦新的内涵。所以说,《易经》就是中国远古哲学理论与农耕文明价值理念相结合的产物,或者说是借用远古哲学理论框架来阐述农耕文明价值理念的伟大著作。
设卦、观象、系辞,可以看做是周文王创作《易经》的全过程。设卦,是借用古代的哲学理论创作后天八卦;观象,是赋予六十四个重卦农耕文明的价值理念判准;系辞,就是作者创作思想最终以卦爻辞文本的形式整体呈现出来。
如果用建筑作比喻,哲学理论是建筑技术和材料,农耕文明的价值理念是建筑主人的用途需求和设计图纸,那么系辞文本就是建设工程竣工以后得到的那一座宏伟的殿堂。
作者想要呈现给世人是殿堂本身,这也应该是后来人解读《易经》的主体工作。当然,我们也可以在欣赏一座建筑的过程中,学习到诸如建筑理论等其它的知识,就像我们在欣赏一幅画作时,也可以顺便研究一下画作的纸质、颜料、技法等问题一样。
秦朝以后,世人对《易经》传统的解读方法,多是从卦象入手,但是遗憾的是鲜有能够从卦象中再走出来的。基本上是根据《说卦传》中列举的八卦象征与八卦推演变化的规律,再对照卦爻辞,星星点点地评点一番,很少有对某一卦表述出来的整体思想作宏观分析,更没有对《易经》理论体系的深入探讨。
卦象有多重象征,只看卦象无法确定卦爻辞的唯一性。举例说,我们看到六个阳爻组成的一个卦象,有谁能够必然得出“元亨利贞”这样的一句卦辞呢?这就像是同样的笔墨纸张,可以做不同的画作一样,在创作完成以后,可能性消失,一切都成为确定。当我们面对作者已经完成的、特定的这样一幅画作时,能够通过分析研究笔墨纸张窥探出作者必然会画出什么样的画作来吗?
有人提倡学习《易经》要“得意忘象、得象忘言”,这也许是一种高深莫测的研究境界,但是无论如何,我们总要把卦爻辞用当世人能够理解的语言解释清楚吧,如果连这个都做不到,《易经》所要昭示世人的价值理念就不能被系统完整地发现,《易经》的发扬光大又从何谈起呢?虽然说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也必须是建立在哈姆雷特故事情节的基础之上的哈姆雷特。
以文字为突破口,面对《易经》的直接呈现去解读,不仅需要熟知象数理论,还要能够全面了解商周时期古人的社会生活,更要对甲骨文、金文等古文字进行深入学习,这些都是解读《易经》的必要条件,只有把它们综合起来,才能构成解读《易经》的充分条件。
从《易经》的文本来看,《易经》是借用六十四卦的架构体系、使用六爻架构的方式来展开分析与阐述的。每一个卦就是一个课题,六爻就是针对这个课题的六个不同的观察角度,或者说是一个课题的六个子课题。
(关注ID:)
本公众号的文章皆为原创,欢迎阅读、分享、转载。如需引用文中观点,需经原作者书面许可。
推荐阅读: